【求解碳中和】“30·60”碳目标下,中国蓝碳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蓝色方案”——蓝碳了解一下!


导语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时隔半年,习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了这一政策目标,并表示:“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为实现“30·60“碳目标,“减排”和“增汇”是两条根本路径。尽管我国经济已全面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传统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当前我国仍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笔者认为,在中国能源需求仍然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仅靠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难以企及我国碳中和的宏大愿景;在节能减排基础上,深入挖掘土壤、植被、海洋等碳库的固碳潜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对实现我国减排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认识海洋碳汇的价值和潜力


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活跃碳库,其碳储量是陆地的20多倍、大气的50多倍。在全球碳循环中,每年约有90Pg的二氧化碳通过海洋循环,而且人类活动排放碳总量的30%以上被海洋吸收。这种将海洋(包括海岸带生境)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即为“海洋碳汇“。相反地,遭到破坏的海洋碳汇也会将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由此可见,采取多种修复保护措施,挖掘海洋碳汇潜力,对于有效提升二氧化碳存储增量,进而减缓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据测算,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即“生物碳“)中,约55%由海岸带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以及海洋生物捕获,并以生物量和生物沉积的形式固存在海底,该部分的碳称之为“蓝碳”。相较于由陆地生态系统固存的“绿碳”,蓝碳具有更高的碳捕获效率以及更长的固存时间。该优势在滨海湿地更为突出。有关研究表明,由于滨海湿地面积小,其单位面积的碳累积速率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5倍,显示出远高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潜力。因此,海岸带蓝碳无疑是潜力巨大的碳汇资源。


聚焦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


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刊》登载了一篇关于中国滨海湿地碳汇功能的文章,肯定了通过保护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完整性,来实现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受惠于碳汇增益的重要意义。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同时拥有红树林、盐沼湿地和滨海滩涂三大重要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见表1)。据保守估计,当前我国滨海湿地每年通过沉积物埋藏所固定的碳可达0.97 Tg C·a-1。如果没有人为破坏和干扰,我国滨海湿地的碳埋藏能力在 21 世纪末有望增加到1.82-3.64 Tg C·a-1。尽管如此,由于过去近半个世纪人口和经济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我国滨海湿地衰退率达到约53.9%,海岸带蓝碳面临多重威胁。因此,当前我国亟需推进滨海湿地的生态重建工作,恢复并增强其碳汇功能。



表1:2015年中国海岸带红树林、盐沼湿地和滨海滩涂面积统计及碳埋藏速率估算(数据摘自:王法明等(2021))


追踪中国蓝碳交易市场动态


蓝碳经济价值,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海洋碳汇产生的二氧化碳固存增量的市场价值;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捕获并固存二氧化碳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资源以及其他海洋活动的总价值。当前,我国蓝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在碳中和态势下,如何将沿海地区生态优势转化为资产和经济优势,亟待更多政策手段的投入和试点项目的实践。


今年4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落户广东湛江,注册成为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据相关报道,目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已与开发方达成合作意向,计划购买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项目收益可反哺红树林后期管护、社区公共建设等,形成长效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该项目同时也是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其落成为促进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价值的市场化提供了范本,同时对于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海洋碳汇领域,拓展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项目的资金来源等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


海洋碳汇是解决我国碳排放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30·60“碳目标的提出,助推蓝碳交易形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业态。在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容量的双重约束下,我国需要加快海洋碳汇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同时采取发展蓝碳基金、探索标准的蓝碳信用认证和鼓励自愿碳市场等措施,大力推进蓝碳交易市场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国家在国际海洋碳汇发展中的话语权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节能皓信是一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机构,致力于根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咨询服务和智能化产品,包括ESG与气候变化的管治、战略、风险管理、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环境技术咨询及EnvAI管理系统等。作为香港证监会气候变化技术专家组成员、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创会单位及ESG工作组主席,我们持续参与协助中国内地及香港两地ESG与可持续金融政策制定和闭门咨询,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理解。如希望了解更多内容,欢迎与我们联络!


宋菁

中国节能皓信副总经理

香港绿色金融协会ESG披露及整合工作组联席主席

电话:+852 3107 0711

邮箱:joysong@cecepec.com


中国节能皓信: 市场部

电话:+852 3107 2398/+86 0755 2337 3861

邮箱:inquiry@cecepec.com


参考来源:

1.Friedlingstein, P. et al. (2020) Global carbon budget 2020.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12(4), pp. 3269-3340.

2.Nellemann, C. et al. (2009) Blue Carbon. A Rapid Response Assessment.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GRID-Arendal.

3.Wang, F. et al. (2004) Global blue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idal wetlands increases with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8, nwaa296.

4.王法明等(2021)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刊》, 36 (3), pp. 241-251.

5.叶思源(2021)湿地:地球之肾 生命之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湛江开发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 380公顷红树林年均减碳4000吨https://www.zhanjiang.gov.cn/yaowen/content/post_1438666.html


-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号:中节能皓信CECEPEC

中国节能皓信环境顾问集团

CECEP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GROUP


可持续发展管理咨询 | 可持续投资及金融方案 | 环境管理咨询

绿色建筑咨询 | EnvAI智能化管理平台 | 专业培训服务


*本文所载资料内容仅供一般参考使用,由于政策更新及市场交替等因素,本集团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您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本集团将不对任何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情况及获取适当专业意见下依据本刊物所载资料行事之行为承担任何责任。第三方机构如欲转载文章,请原文转载不得修改,且标注来源。如需改动文章内容,请事先获得中国节能皓信书面同意。

日期2021-05-07